李沧区政府欢迎您!
无障碍浏览 | 繁體中文 |
| 邮 箱 | 智能问答

关于《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2023-08-10 信息来源:区大数据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数字强省、数字青岛各项规划部署,加快推进数字李沧建设,李沧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结合李沧区实际,对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意见征集时间:2023年8月10日-9月9日。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在本系统直接提出意见,请点击最右侧“我要发表意见”按钮。

  (二)意见或建议请发送至邮箱lcqdsjfzglj@qd.shandong.cn。

  (三)来信请寄往李沧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地址:李沧区黑龙江中路617号,邮编:266000,信封上请注明“规划公示意见”。

  (四)致电0532-51983868,将意见直接告诉工作人员。

  意见或建议应在公示期限内提出,书面意见应在公示期内送达,逾期未反馈,将视为无意见。

  感谢并期待您的参与!

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

  数字李沧建设是全面推进李沧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升李沧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数字强省规划部署,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变革创新,提升城市数字服务、数字治理、数字创新、数字竞争等能力,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2023至2025年李沧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区深入实施数字青岛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建设,数字化推进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数字李沧实现跨越式发展。

  1.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网络基础设施能级全面提升,累计建设5G基站超一千余个,网络能力不断提升。布局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标准机柜数超千个。

  2.数字经济蓬勃创新发展。创新实施“工赋青岛”行动,产业数字化引领全市发展风向,数字产业化开拓新局面,数字经济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商贸、零售、文旅、金融、物流等领域网络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中瑞车联、方天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金水创新产业园、耀州新经济产业园、华澜现代金融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挂牌运营,李沧区数字经济园区先后获评山东示范数字经济园区、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青岛市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青岛市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山东省优质产品(大数据服务)创建基地(该荣誉为全省服务业类唯一奖项)荣誉称号。

  3.数字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显著,数字治理能力快速提升。建成区级城市云脑,初步实现全区通用政务数字资源统筹管理调度,赋能打造城市治理、一体化综合指挥等跨部门跨层级应用。创新推出“无感审批”等服务模式,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进机关标准化、数字化、协同化、智慧化、便捷化改革,实现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机关电子公文运转全覆盖。

  4.数字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全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位列全省前茅,智慧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数字生态体系加快完善。建成全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政务数据需求共享满足率达99%,数据开放水平连续三年位列全市前列。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探索公共数据运营试点工作。

  6.数字化推进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数字李沧建设领导小组,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城市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程来推动,一体化统筹城市数字化转型。出台《李沧区“十四五”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

  (二)面临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社会提档升级和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正在驱动新一轮产业革新并重塑区域竞争新格局,世界各国都把数字化发展作为创新发展、赶超发展和突破发展的新抓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及挑战增多,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对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城市发展必须更具前瞻性、全局性和风险可控性。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部署、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融合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各省市纷纷加大系统布局和统筹力度,竞相发力推动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青岛,为青岛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一带一路”建设、经略海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都对数字青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李沧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城市创新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为宗旨,以创建“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为引领。围绕省内勇当龙头、国内争先进位、全球彰显特色的定位要求,按照党的全面领导、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系统性协同、前瞻性布局总体原则,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新底座,培育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开启数字社会发展新时代,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新秩序,统筹推进城市各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变革创新,助力城市高性能运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品质生活、政府高效能治理、环境高安全保障,为聚力打造全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动能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数字李沧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研究解决数字李沧建设重大问题,强化党对互联网、数据、安全等全面领导管理。有关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将数字李沧建设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2.坚持整体性转变。加强网络、系统、平台、应用、数据、安全等方面整体性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加强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建设,确保统建共用、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以全面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实现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的全新局面,整体推进城市全方位转型升级。

  3.坚持革命性重塑。加强数字化发展投资、规划、建设、运营、运维机制等方面系统性改革,推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要素、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城市各领域全方位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模式、大众生活方式、企业运行形态、政府服务模式等方面持续变革需求。

  4.坚持全方位赋能。全面推进基础网络、系统平台、应用服务、数据要素、技术产业创新设施等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数字资源和设施全面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构建发展合作机制,培育城市数字化转型合伙人,建设技术、产业、投资等生态圈,推进开放协同,构建共赢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数字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5.坚持系统性协同。按照城市有机体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及内在规律,统筹改革和创新、政府和市场、效率和温度、技术和产业、安全和发展、应用和制度等,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等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6.坚持前瞻性布局。适度超前布局未来网络、未来技术、未来工厂、未来产业,为技术产业创新突破和试点应用提供试验场,激发迭代创新、变革创新、颠覆创新活力,切实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技术、产业和场景标杆,更好满足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李沧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数字基础设施先进泛在、数字经济创新活跃、数字政府智慧高效、数字社会全民畅享、数字生态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城市发展能级全面提升,成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标杆,引领青岛市数字化转型发展。

  1.数字基础设施先进泛在。5G网络实现城区全面覆盖,建成新型数据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空天地海”一体化支撑体系,形成千兆带宽、万物互联发展格局。

  2.数字经济创新活跃。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创新发展,融合创新、应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全面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数字经济生态。

  3.数字政府智慧高效。全面建成高效协同的施政履职数字化工作体系,规划、投资、建设、运营、运维等体制机制更加优化。数字资源复用水平明显提升,城市云脑支撑城市治理精准感知、科学分析、智慧决策的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政府基础底座更加坚实,实现机关办公“一网协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决策“一网支撑”。

  4.数字社会全民畅享。全面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文旅、出行、家庭、社区等领域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形成需求精准响应、服务均衡惠及、潜能有效激发、价值充分实现的数字生活新图景,成为全省智慧新生活之城样板。

  5.数字生态健康有序。适应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构建,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数据要素供给更加丰富,围绕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安全有序流通和交易需要,探索培育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新底座,促进城市高性能运行

  1.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超前部署

  (1)加快部署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围绕“全市算力一张网”总体布局,推进云网融合、算网融合、云算一体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国家、省、市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2)超前部署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宽带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共享,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支撑体系。深化双千兆高速网络建设,提高交通枢纽、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5G深度覆盖,推动千兆到户的光网全区覆盖。(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工信局)

  (3)统筹部署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围绕“全市感知一张网”建设,加快构建感知终端设施规划部署、共享应用及标准规范统筹协调机制,做好智慧消防、数字生态等物联感知应用建设,打造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共享应用示范区。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

  (4)大力部署新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数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部署推进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建立新型数字技术协同攻关机制,打造面向未来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数字技术创新设施。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研究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开源社区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鼓励企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

  2.加快融合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1)加快智慧交通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融合部署,构建集约高效、泛在互联、全域一体、技术先进的海陆空一体化综合交通智慧体系。发展智慧道路,统筹推进道路交通、视频监测等面向车城协同的智能化升级,实现道路交通设施的智能互联、数字化采集、管理与应用。优化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节点布局,打造智慧园区建设、运营新标杆。

  (2)加快智慧能源设施建设。加强居民小区、商业楼宇等重点区域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建设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充换电、加气、加氢基础设施信息互联互通网络。推广“多表合一”,开展水、电、天然气计量器具智慧升级改造。

  (3)加快智慧水务设施建设。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质、旱情、水利工程安全等智能监测设施,扩大河流湖库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水管单位管理活动的监测范围。推动水资源、水安全等一体化智能应用,强化水系统治理领域高质量建设、智能化运维、精细化监管,探索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智慧水库等应用场景。

  (4)加快智慧海洋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李沧区智慧海洋系统建设,统一标准规范,分级分类准入,构建海洋信息获取、传输、分析、应用的全过程体系。完善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体系,提升近海海域、岸线监管覆盖范围。

  (5)加快智慧市政设施建设。加强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统筹规划,一体化推动市政设施更新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市政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构建市政设施部件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供水、排水、排污、燃气、照明、通信、供暖、园林、绿化、环卫等市政设施数据共享交换,提升业务协同能力。加快城市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推进新建智慧住宅小区建设。推进智能建造和智慧工地建设,实现施工过程全面感知、施工数据共享互通。

  (二)培育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

  (1)壮大特色数字领航产业。瞄准氢能源、衣联网等发展方向,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领航产业。建设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配套齐全、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园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加快高端先进计算产业聚集。

  (2)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紧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产业发展契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创新发展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数据交换等业态,建设数据汇聚、融通、交易、服务协同生态圈,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实施“链+”行动,推动一批区块链融合应用试点项目落地,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完善“区块链+”产业生态。

  2.普及推广智能生产模式

  (1)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补链强链,打造国际一流的啤酒酿制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设计、管理、仓储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推进生产要素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柔性化。加快推进工业互联与智慧工厂、服务型制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应用。以生产装备数字化升级、信息系统网络化综合集成和制造模式智能提升为重点,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自动生产线。

  (2)深入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化“工赋青岛”行动,持续推广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赋能模式,重点支持衣联网平台建设,培育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衣联网平台。加快研发推广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软件、工业APP,提供模块化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推动工业技术经验和知识显性化、模型化、数字化。推进衣联网示范园区建设。

  (3)打造智能制造新生产模式。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领域拓展。发展多种形式的共享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等方向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进协同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平台建设,深化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以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为基础,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争创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4)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挥国有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在饮料等重点特色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打造全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标杆。持续推动头部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完善配套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鼓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探索遴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培育推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标杆。

  3.加快服务业提质和升级

  (1)推动生活性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积极发展生活性信息服务业,打造高品质城市数字生活,创新提供融合新闻资讯、视听节目、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广电数字产品和服务。创新“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扩大智能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市场化供给。

  (2)推动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大力拓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依法合规开展数字金融业务,积极拓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应用场景。

  (3)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培育智慧健康、数字文旅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业态。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精准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推广“直播+”教育、旅游、网络签约等新模式,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

  4.挖掘释放海洋经济潜力

  大力发展海洋智能装备。聚力突破海洋工程关键技术瓶颈,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动海洋信息感知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突破核心传感器、海洋立体观测与智能探测、水下通讯等技术。培育壮大水下智能设备、深水探测等新型海洋装备研发和生产规模。

  (三)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推动政府高效能治理

  1.统筹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泛在、柔性、智慧新型政务网络,打造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多业务融合、安全统一的数字政府“高速公路”,全面夯实数字政府发展基础。落实信创要求,实现政务信息系统全面兼容信创环境。加快云脑、数据、视频、感知、低空等通用平台一体化集成改革,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多跨协同、智能互联能力。推动城市云脑建设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度融合,增强城市运行精准感知、科学分析、智慧决策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指挥调度、风险防范预警、事件应对处置、服务科学决策水平,基本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完善城市云脑通用能力服务平台(UCS)体系,建设一体化城市数据中枢,推进统筹管理、数据目录、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数据服务、算力设施、标准规范、安全保障等一体化,实现全市数据资源一本账管理,打造数据“高速通道”,全面提升数据共享开放应用实效。统筹物联感知共享平台建设,深化视频资源综合治理,构筑新型城市治理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实现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市通行”。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证照免提交”范围,推动高频证照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以及社会场景的全面应用,推动全市互通互认。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信息查询和智能分析能力。推进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2.打造“一网通办”服务体系

  (1)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深入实施行政审批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企业群众线上线下办事体验。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明确服务事项范围,完善服务事项基本目录,规范受理条件、法定时限、数量限制、服务对象等要素,优化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加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等力度。实施网上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创新工程,全面推动网上政务服务模式从“事项服务”向“场景服务”转变,从“能办、好办”向“主动办、智慧办”迭代升级,打造全省一流政务服务能力。

  (2)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推进线上、线下各类政府和社会服务渠道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政府、社会一体联动效应,打造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标准统一、服务并行的便捷政务服务新体系。集成优化各类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资源,合理布局服务网点,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深入推进政府网站和政务服务平台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加强线下实体证照证明服务兜底保障,提升政务服务温度。

  (3)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围绕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字化“最大公约数”破除营商环境服务壁垒。持续完善企业开办退出网络服务,实现企业“全链条”“全方位”“全场景”业务支撑。完善“好差评”制度,围绕办事便利度、快捷度、满意度,推动实施现场服务“一次一评”、网上服务“一事一评”、社会各界“综合点评”、政府部门“监督查评”,强化“好差评”结果应用。

  3.构建“一网统管”治理体系

  (1)推进城市管理一体化。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构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升级等各环节的统筹发展机制,提升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深化“CIM+市政设施”应用,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搭建城市运行类场景,提升市政设施运行监测管控水平。迭代升级“城市管理一张网”,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特色应用,实现城市管理要素、过程、决策等全方位数字化与智能化。

  (2)推进市场监管一体化。全面深化“互联网+监管”,大力推进“掌上监管”和服务型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数字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深入推动市场监管各应用系统互通、数据共享、场景融合,打造智慧监管服务体系,全面构建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升行政服务、行政监管、综合管理一体化融合效能。创新数字监管方式,搭建数字化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全面汇聚市场监管领域数据资源,打通市场监管各业务数据“高速通道”,构建市场监管数据资产管理底座,促进监管业务数据深度融合。深化数字经济监管制度改革,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

  (3)推进安全防控一体化。持续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建设,加强智能感知设施标准布建和共享应用,加快社会治安全息智能感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安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应用建设,依法推进公安数据内部全面共享,推动警务流程再造,全面提升维护稳定、社会治理、勤务指挥、打击破案、规范执法、服务民生、警务管理等业务领域智慧应用水平。深入推进5G等新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推进“5G+”智能警务终端、警用无人机等应用。

  (4)推进应急救灾一体化。大力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试点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和平台,推动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和自然灾害领域风险管控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持续提升城市重大风险防控应对能力。推进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开发防汛抗旱等多场景专题研判模式,建立高效协同的智慧救援实战体系。推进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建设,实现空、天、地多种渠道的大数据分析,提供火情监测预警、数据分析、调度指挥等多种功能。

  (5)推进生态保护一体化。聚焦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构建全域感知、精准监管、高效协同的生态治理体系。推进数字生态服务一体化平台,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打通执法、应急、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环境质量分析等,加快生态环境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推动多部门协同快速响应。推行“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执法”监管新模式。

  (6)推进基层治理一体化。深化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进一步整合网格资源并深化场景应用。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构建“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的新型工作格局。完善网格化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法治资源、惠企服务等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相关系统与“山东通”协同办公平台集成对接,推动基层治理相关事项全过程“网上办、掌上办、全程办”。

  4.强化“一网协同”运行体系

  (1)深化党政机关数字化。全面推进数字机关建设,加强机关运行标准化建设,强化数字化运行、协同化联动、智慧化监管、便捷化体验,纵深推进数字组工、数字统战、数字人大、数字政协等专项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党政机关业务数字化水平。建设统一网上政务综合服务、移动端综合服务等平台,全面实现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网上办、掌上办”。全面提升党建、人事、财政、机关事务等业务数字化水平,加强业务、信息、流程整合,全面推行部门间业务办理“一口对外、限时办结、一次办好”。

  (2)提升政务决策效能。建立健全经济社会治理数据指标体系,持续提升财政、金融、就业等领域数字化监测预警水平,提高跨周期政策设计、逆周期调节能力。扩大“经济运行一张图”应用范围,在生态环保、教育医疗、公共卫生、文体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化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创新,构建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的政务决策新模式,提升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开启数字社会发展新时代,创造社会高品质生活

  1.完善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1)提升智慧教育服务。建设中小学智慧管理系统,融合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出一批智慧校园示范校、典型数字应用场景和优质教学应用软件。实施教育提质工程,探索数字技术助学、助教、助管、助研,深度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新技术融合应用和信息化赋能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加快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

  (2)优化智慧医疗服务。完善医疗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学影像识别、辅助外科手术等应用。丰富数字健康应用场景,拓展服务空间,推广“诊间支付”“床旁结算”“线上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新模式,加快推进国家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全市一家医院”改革,加快医院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学影像信息共享和互认互通。

  (3)健全智慧养老服务。构建养老机构监管一张网,扩大养老服务地图,聚焦老年人生活需求,推动全区养老资源配置智慧化、合理化。开展智慧养老场景试点建设,鼓励重点企业、街道等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提升智慧社区养老助餐服务水平,鼓励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逐步形成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智慧养老机构建设,为老人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等全方位养老服务。推广数字化养老设施应用。

  (4)丰富智慧文旅服务。持续整合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和旅游监管执法水平;上线数字化旅游体验产品,实现部分A级景区智慧化服务;推动文博场馆数字化建设,强化数字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创意、网红直播等文化新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传统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加快手造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手造产业创新、专技培训、质量管理能力,打造共同富裕新样板。

  (5)发展智慧出行服务。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加快出行信息融合,提升信息服务准确性、即时性。加快推动实时、全景、全链交通出行信息数据共享互通。上线运行“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停车管理服务平台及“青岛停车”应用程序,实现全区停车管理“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入口”。持续优化城区交通组织,升级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道路交通运行健康指数。丰富ETC在智慧停车场景的应用,推广无感支付模式。深入推动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旅客一体化换乘体验。

  2.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1)推进数字家庭建设。深入开展数字家庭试点建设,探索数字家庭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和新经验。加快推广数字家庭智能化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家居产品与家居环境的智能互动,实现智能家居设备产品、用户、数据跨企业跨终端互联互通。加强健康、舒适、节能类智能家居产品应用推广,丰富“一键控制”“一声响应”的数字家庭生活应用。推动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与智慧物业管理、智慧社区及社会化专业服务平台等对接,提升基层治理服务能力。

  (2)完善智慧社(街)区建设。加快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社区管理和服务。拓展智慧社区治理场景,持续迭代提升社区智慧服务应用,探索村(居)务公开、意见反馈等数字化服务。完善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物业管理智能化、线上线下融合化。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充电桩、垃圾箱、体育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街区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持续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加强小区各类感知设备全生命周期监管。

  (3)优化生活便民服务。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体育等领域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加强智能化和网络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就业、儿童福利、托育、家政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建设,探索不同民生领域平台跨界融合模式,推动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卫融合、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云生活”服务,拓展社交、购物、阅读、娱乐、健身等领域线上线下智慧应用场景。引入智慧化、智能化理念,打造更具体验感的“口袋公园”。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满足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智能化服务需求。

  (五)构建良好数字生态新秩序,激发数据要素发展潜能

  1.深化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完善公共数据管理和资源体系,健全公共数据共享和开放协调机制。开展公共数据资产普查,摸清数据资源底数,推动社会数据“统采共用”。完善数据治理规则,推动数据源头治理,实现问题数据可反馈、共享过程可追溯、数据质量问题可定责。加快推动公共数据在各领域共享应用,深入推动数据向基层回流,赋能基层治理。深入推进公共数据运营,促进政企数据供需对接、有序流通和创新应用。

  2.释放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深入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贯标工作,提升企业数据管理意识和能力。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运营和开放自有数据,强化社会数据高质量供给。加快推进数据关键技术创新,支持交通、医疗、海洋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打造数据生产力培育综合体

  推动数据要素与人才要素有机结合、数据应用与人才培养双向联合、数据运营与人才队伍深度融合,探索建设政校企一体、产学研协同的数据要素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推动数据应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不同层次的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人才队伍。

  四、重点行动

  (一)城市智能中枢提档升级行动

  构建集城市感知、数据、治理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中枢,探索数字城市共建共享共治新路径,打造城市智能治理新模式。加快完善城市感知中枢,全面整合政务领域感知终端及监测平台,推进物联感知设施跨部门共享,增强城市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感知和预警能力。构建城市数据中枢,推进全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CIM系统普及应用,汇聚全域地上地下全空间、人地房全要素、规建管全链条多维度数据,构建市政管理、应急救灾等城市管理服务应用场景,提升数据汇聚整合能力,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构建会思考、能指挥、可进化的城市治理中枢,打造一体化城市云脑,全面赋能业务流程再造和应用场景创新。到2025年,全面建成全区联动、感知设施统筹、数据共享、系统整合、业务整体协同的城市云脑体系,实现纵向互联互通。

  (二)数字产业集群培育行动

  鼓励依托产业优势,集聚国家战略资源,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布局,建设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园区,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省市级数字经济园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生态平台。到2025年,数字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集群联动等能力明显增强,形成2至3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工赋青岛模式推广行动

  加快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迭代升级,探索平台数据分类分级、规范管理机制,加快重点平台数据共享与服务互认。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动双跨平台、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协同发展,鼓励平台向产业上下游赋能,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数字制造产业生态体系。纵深推进“工赋青岛”行动,面向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领域,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垂直行业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到2025年,培育一批重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生物医药等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行动

  聚焦群众生产生活难点痛点,持续打造一批“一件事”流程性、并联式标杆服务场景。聚焦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深入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纵深发展,实现办事服务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推动更多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积极推行共享数据自动调用、个性信息自行填报、申请表单自动生成。优化办理要素和业务流程,线上线下同源发布、同步更新“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办理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积极推进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实现惠企利民政策“快申快享”“免申即享”。到2025年,“一件事”办事服务全面推广,“一件事一次办”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五)城市运行“一个场景”改革行动

  破解城市运行难点痛点,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一个场景”改革,构建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行、治理新模式。全面梳理教育、政务、医疗、金融等领域场景清单,有序推动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建设,鼓励企业开放数字化应用场景,做强核心功能类场景、做精社会民生类场景、做优城市治理类场景。健全组织协调推进机制,优化完善事项和应用场景运营管理,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链条、打造服务品牌。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30个智慧化应用场景,重大标杆应用场景加速涌现,场景驱动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场景创新合作生态初步形成,场景驱动创新模式广泛应用,基本建成场景化、标准化、智慧化城市运行体系。

  (六)数字机关集成改革行动

  深化“全区一个数字机关”建设,加强机关内部数字化变革创新,实施机关内部协同事项“一件事”改革,形成机关业务全方位、全覆盖、全贯通的数字化运行和职能监管体系。推进政府机关系统集成建设,依托“山东通”平台推动多跨应用场景建设,强化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网上办、掌上办”平台支撑能力,推进系统迭代升级,打造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全链条的协同运转模式,实现机关工作人员“一号登录、一网办理”。到2025年,政府机关运转标准化、数字化、协同化、智慧化、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优化办文、办会、办事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推动协同办公平台建设,构建“线上办公、协同办事、一键直达”运行模式,党政机关移动办公覆盖率动态保持100%。加强“集成式”和“套餐式”的数字机关服务,推动跨领域服务场景建设,实现机关职能运行多维度“数字化”监管。

  (七)社会治理“一网统管”行动

  加速推进城市云脑赋能行动,加快基于城市云脑通用能力服务平台(UCS)应用建设,深化全区数字化资源“一网统揽”,创新数字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城市云脑”应用访问渠道,构建协同配合的多渠道、多场景的数字化、可视化决策指挥应用服务体系。提升城市运行综合管理、集中展示、指挥调度、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一体化和智能化能力,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到2025年,建成全域覆盖、全时感知、高效处置的“一网统管”城市治理体系,实现城市数据“一屏通览”、社情民意“一号受理”、城市管理“一键指挥”、业务处理“一网协同”。

  (八)“无证明城市”全面推进行动

  深化数据赋能,优化创新政务和公共服务流程,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引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风向标。全面拓展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场景,大力推行减证办、免证办、一码办,全面推广“一码通城”,持续深入推动部门电子“证”“照”“卡”“码”互通融合。着力提升证照数据质量,规范电子证照证明制发,强化证照数据归集,推进个人事项“一证通办”,企业事项“一照通办”。依法推进证照证明清理和告知承诺减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电子证照证明应用深化、电子证照证明数据供给等行动。到2025年,电子证照证明、“居民码”“企业码”在各领域广泛应用,电子证照证明同步制发率达到100%,群众和企业“免证办事”“一码通行”成为常态,“免申即享”“精准服务”全面推开,全域建成“无证明城市”。

  (九)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培育行动

  深入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引导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开放共享和融合应用。按照“业务—系统—数据”匹配的要求,持续深化“数源”“数治”“数用”行动。面向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流通、计算、分析、可视化、安全等领域,发展一批大数据创新服务标杆单位。到2025年,公共数据开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数据要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发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数字李沧建设的领导,加强数字李沧建设领导小组对数字李沧建设规划、项目、数据、技术、应用的统筹管理,确保统建共用、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对全区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加强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重大问题的统筹调度。建立数字李沧建设的政策清单、任务清单,形成技术发展路线图,持续推进、动态更新。各部门应根据职能制定数字李沧具体工作方案或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推进。

  (二)加大政策扶持

  强化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点保障。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纳入城市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建设等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对数字李沧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数字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三)加强人才保障

  完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鼓励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汇聚人才智力资源。加强企业家队伍培养,鼓励企业家赴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企业、研究机构考察学习。推广政务数据首席代表制度,统筹推进本单位、本系统数字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加大数字化培训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数字化转型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四)完善规章制度

  深化数字李沧建设投资、规划、项目建设、数据要素、金融、人才等领域改革,强化制度创新,更好适应数字化发展规律需要。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投资运营、政务基础设施、政务服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等相关规章制度。积极争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先行先试政策,依法探索数据产权、流通交易、跨境流动、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相关制度。

  (五)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秉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探索建立数字经济新监管模式,加快新技术新业态监管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涉企政务服务优化,依法探索以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网络交易环境和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草案解读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数字强省、数字青岛各项规划部署,加快推进数字李沧建设,李沧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鲁政字〔2021〕128号)、《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组织编制了《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

  二、编制依据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鲁政字〔2021〕128号)、《山东省公共数据开放办法》(省政府令第344号)、《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鲁政发〔2022〕1号)、《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鲁数字〔2022〕18号)、《关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办字〔2020〕5号)等52部相关文件。

  三、起草过程

  规划编制工作自2023年3月起正式开始。李沧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实地参观、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各单位目前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各单位未来3-5年的建设需求和发展规划。结合李沧区实际调研情况、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升数字服务、数字治理、数字创新、数字竞争能力,助力新旧动能转化示范区建设,编制形成《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

  四、主要内容

  《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通过对李沧现状的分析、评估,梳理出数字李沧当前阶段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在第一部分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确定数字李沧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等内容,提出数字李沧总体架构设计,依据建设需求和目标,重点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等维度进行分析和设计。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在前期阶段研究的基础上,从数字李沧建设目标出发,依据系统论和结构分析等方法,结合总体架构设计方案,提出数字李沧建设的主要任务,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新底座、培育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开启数字社会发展新时代、构建良好数字生态新秩序,提升数字服务、数字治理、数字创新、数字竞争能力,助力新旧动能转化示范区建设。

  第四部分 重点行动:通过分析现状与数字李沧建设目标的差距,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重点行动。基于数字李沧建设阶段目标,按照项目与业务的依赖程度、紧迫程度以及难易程度等,明确各阶段实施计划、目标、任务等。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数字李沧建设的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营商环境保障等内容。

关于《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结果反馈

  按照《青岛市李沧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的有关要求,李沧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布了《数字李沧发展规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于2023年8月10日-9月9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现将意见采纳情况公示如下:

  在规定的征求意见期间内未收到反馈意见。

  特此说明。


李沧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2023年9月12日


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