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政府欢迎您!
无障碍浏览 | 繁體中文 |
| 邮 箱 | 智能问答

关于对《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的通知

2023-08-23 信息来源:区发展改革局

  为更好地发挥《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区发展改革局编制了《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待社会各界对报告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意见征集时间:2023年8月23日-9月22日。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在本系统直接提出意见,请点击最右侧“我要发表意见”按钮;

  (二)意见或建议请发送至邮箱qdlcfgj@163.com

  感谢并期待您的参与!

  青岛市李沧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8月23日

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以来,李沧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紧紧抓住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机遇,奋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动能强劲、活力迸发、高效便捷、美丽宜居”城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实现稳中有进、协调共享。《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体进展顺利,关键指标完成进度过半,部分指标超前完成目标,总体实施情况良好。为更好地发挥《纲要》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根据国家、省、市工作要求,区政府组织开展了《纲要》中期评估工作,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纲要》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纲要》主要指标分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四个部分共20项指标,总体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展良好。“十四五”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12.6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2.5%;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4.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38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2%;新增“四上”企业204家,增长175.7%。《纲要》确定的20项主要指标中,16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2022年数据较2021年有所下降,未达到进度要求,但预计仍可完成“十四五”目标。

  二、《纲要》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纲要》提出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深化内外双向新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全面落实深化改革等七项主要任务,从目前完成情况来看,进展顺利。

  (一)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现有存量传统产业发展,围绕纺织服装服饰业、食品制造业等6个传统产业,持续加快动能转换步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坚持“一园一业”落实“5个1”工作机制,重新规划布局金水·信联天地等15个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占地3081亩的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区,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千亩特色园区。聚焦产业数字化,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完成27家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测评;累计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2%,指导中闻印务入选自动化生产线,乐星汽车等4家企业入选两化融合项目;推荐云数章鱼加入青岛联通纺织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联盟,指导方天科技等14家企业入库运营商采购库。2022年,6个传统产业中15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7.48亿元,占全区1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6.71%,同比增长9.1%。累计新增“四上”企业398家,228家企业登陆新三板和四板,青岛食品、泰德轴承完成上市,众淼创科港交所稳步推进。

  二是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瞄准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立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众淼创科获评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3家企业获评全省首批数字经济优秀产品培育项目,国际特别创新区获评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大数据服务基地获评全省唯一服务业类优质产品创建基地。氢能产业优势凸显,氢能与储能产业园入驻企业18家,海卓科技入选科技部“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实现氢燃料电池一级零件100%国产化。中子能领域取得新突破,建成国内第一艘油电混合拖船、实现首台兆瓦级飞轮储能装置并网运行、国际首台高分辨率智能中子照相机研制成功,中子能领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发展智能制造,嘉业智能制造项目、迪信通DST机器人产业园、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管理总部等项目签约落地。生物医药产业加快集聚,生命药洲入驻企业5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卓云海智估值达到10亿元。

  三是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我区承担的山东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期满评估位列全省第1名,并被确定为“十四五”山东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商贸服务业提质升级,成立区商圈服务领导小组,有序推进智慧商圈试点建设,全市首个城市艺展生活区——蔚央地开街运营,引进宜得利家居全省“首店”。金融业稳步发展,打造“金诚所至·融恰无间”金融品牌,兴华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00亿元,增长80%,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建设多层次、高质量的科技服务机构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企业科技服务联络员制度,推动科技服务业赋能增效。

  四是招商引资全面起势。聚精会神落实项目招商、产业招商,出台“全员招商”工作激励办法等文件,实行一对一服务,开展“线上线下”两步走,设立北京、广州、西安3个驻外招商站,成功举办广东招商专场推介会。注册落地过亿元项目85个,总投资269.9亿元。引进投资50亿元的中国农发青岛中心、粤浦科技产业园项目2个,储备嘉业智能制造过百亿元项目1个,王府井商业、迪信通机器人产业园过50亿元项目2个,抖音巨量引擎等过亿元项目183个,计划投资1675.6亿元,实现区域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创新驱动加力提速,科技支撑不断夯实

  一是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筹建省中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和5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恒星新媒体及应用电子技术孵化器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金海牛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较去年增长12.4%。6家企业获得市科技计划项目扶持资金合计1050万元,4个产品纳入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33个项目纳入市技术创新重点计划,325个项目列入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

  二是创新生态优化提升。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构建技术与成果转化推广政企沟通桥梁,不断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先后组织19家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市场主体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大力实施“沃土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瞪羚”企业6家,获评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

  三是科技人才不断集聚。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培养”模式,建成一批省市级人才载体平台,新增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专家服务基地1家、院士工作站合计5个,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专家工作站23家、专家服务基地2家、研究生实习基地18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工作站31个。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成“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建设,营造创造、创新、创业、创投的人才发展生态。2023年以来,深入实施“李遇人才”计划,累计引才聚才5947人。

  (三)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宜居指数进一步提升

  一是绿色低碳加快推进。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山水园圈”工程,对区域实施生态型、节约型、海绵型园林绿地建设,城区森林覆盖率达16.5%。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2项,达标面积约为2.49平方公里,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国家三部委考核,提前完成预期目标。率先完成构建可回收物收集、中转、回收再利用的“点、站、厂”闭环体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明显。盯紧“双碳”减排目标,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8.3%,PM2.5、PM10年均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1.4%、19.4%,两项指标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6%。;严格落实“河长制”,市控及以上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年均值全部达标,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标准,李村河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2021年、2022年分别达到33.3%、66.6%,完成预期指标。严格落实湾长制“三项”制度,组织开展胶州湾“清漂”专项行动,胶州湾李沧段海域水质不断提升;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重点开展隐患排查与自行监测。全省首创“异地修复+分段评估”污染地块修复模式,缩短工期10个月,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完成土壤修复1569亩,土壤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三是环保机制更加完善。颁布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信用评价等制度。健全大气、水环境监测网络,完成年度环境监测工作,强化数据分析、环境质量改善技术支撑工作。加强污染监管,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推进排污许可提质增效工作,组织开展排污许可“双百”质量专项核查,不断完善排污许可、建设项目联动机制。严格做好能耗管理,将重点用能企业纳入在线监测系统,及时关注能耗波动。实施“双随机”抽查机制,持续使用移动执法系统,实现执法工作常态化,过程痕迹化、规范化运行。

  (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人文风尚日益彰显

  一是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持续抓好文明城市创建,高标准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工作。实施公共文明提升计划,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00场次,年均开展“悦读·悦心”系列全民阅读活动200场次。高质量组织举办文化惠民活动,举办“李沧之春”“艺彩李沧·群文惠四季”等文化惠民活动330余场次,开展“非遗在社区”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近30场次,非遗公益培训课281课次,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社会文明。打造“缤纷四季志在李沧”志愿服务品牌,打造以业务干部和特邀文艺志愿者为骨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志愿活动3000余场次。

  二是文化服务力度加大。不断满足大众文化生活追求、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增李沧区美术馆等公共设施3处,开展“李沧区书画作品展”“青岛非遗熏画联展”等艺术作品展览展示。建设青岛市首家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城市书房,落地邻里书房、智慧书亭等8处全民阅读设施,提升基层文化中心4处。举办茶文化节,开展“品茶”“斗茶”“礼茶”三个核心板块活动,实现市民、游客近距离感知李沧茶文化特色。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推出“云上李沧”数字文旅服务平台,实现获取云上的文化服务方便快捷。

  三是文化产业更加丰富。不断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加大世博园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先后与29家国内优质文旅企业制定多版文旅产业规划设计方案,共同打造有内涵、有影响力的城市生态主题公园和旅游集散地。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贯彻落实山东省“文旅提质赋能计划”,依托世博园园艺文化中心既有空间形态,融入“元宇宙”概念,打造“沉浸式+科技感+数字化”文旅升级体验,建设“超级飞侠RIO创想中心”沉浸式主题体验馆。

  (五)民生福祉普惠均衡,社会事业成效显著

  一是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全面加强民生保障和服务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32万人,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1.9万人次,扶持创业人数达10289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到63949元和66507元。扎实推进民生兜底保障,发放低保、残疾人等各类名声资金2054万元,惠及特殊困难群众4.7万人次。推进养老机构医养康养结合,全区养老机构达39家。加强养老护理员补贴激励,按级每月给予岗位津贴。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一云五端”智慧养老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智慧养老”。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成型,获得“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认定,联合发起“有梦·有为”关爱行动,实现微梦想125个,惠及困境未成年人600余人次。

  二是教育资源持续优化。深入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推进幼有善育,开办13所幼儿园,公办园9所,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园毛入园率达到166.86%,公办率50.56%以上,普惠率达到95.46%,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10.83%,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新增学位10000个。对在园的残疾幼儿、孤儿、户籍内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予以免保教费补助,补助资金11.66万元,惠及共127人次,获评山东省第二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示范区,新增青岛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10所。

  三是医疗卫生保障有力。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4.7人,较2021年增长0.2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8个,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59岁,完成预期指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41.9万人,率先建立全民补充医保、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衔接机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组件家庭医生团队171支,累计签约42.6万人,实现家庭医生服务重点人群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与海慈医疗集团共建中医医联体。开工建设区中心医院,积极推进市八院东院区启用。

  四是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搭建全市首个全流程数字化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事项场景,发出全市首张电子准运证。梳理提炼“三放两化”经验做法,打造延川路社区、沧口邻里中心等社区治理“样板”,形成成果矩阵。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掉涉恶团伙1个,破获涉黑涉恶案件12起。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检查企业2551家次,排查隐患2159项,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完成食品定性定量检测1913批次、食用农产品快检11.5万批次。切实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制定李沧区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组织各级各类应急演练700余场,参演人数9.7万余人次。

  五是城市品质逐步提升。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创新“预签约”模式,扎实推进“842重点片区”,拆除存量违建55.9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0个,建筑面积约31.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4300余户。坚持为民造福,北王、苏家等4个超十年未回迁社区顺利回迁。推动低效片区开发,片区周边区域全面启动。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道路15条,新增通车里程13.53公里,路网密度达4.66公里/平方公里。积极融入“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新建续建停车场18个,共享经营性停车场和住宅小区停车场38处。海诺运动中心、李村河景观、青钢工业遗址公园等10个城市“微更新”项目顺利落地,“绣”出城市空间“新花样”。

  (六)改革举措落地显效,发展优势加快塑成

  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用工制度,区属国企优化调整为6家,实现减负瘦身。扎实开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出157项创新举措和惠企政策,解决突出问题263个。持续擦亮来“来李沧、赢满仓”品牌。构建多维服务体系,办理留抵退税6655万元,拨付扶持资金1.5亿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503个。深化放管服改革,开辟“个转企”绿色通道,创新打造“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省级试点,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增速列全市第三位。

  二是金融支持切实增强。着力打造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出台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制机制,有序引导地方金融组织进场,落地综合性支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等金融机构,发布私募基金产品12只,私募基金产品8只。联合举行青岛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春雨行动”融资对接行动20余场,进一步提升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提高预付款比例、采购预留比例和评审价格扣除比例,按照采购限额标准为中小微企业预留采购通道。

  三是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2+4”考评指标和退出更新机制,设置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清单。在全市率先实现“跨层级全域通办”新模式,探索实施“地址库备案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融入“信用青岛”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的归集、采集、共享和使用制度。

  三、《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四五”以来,李沧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但仍存在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等问题,推动李沧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经济综合实力亟待提高

  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平稳增长,但运行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相对于追赶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龙头企业外迁,制造型企业缺少,地区生产总值增量支撑不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未能对“四新”经济形成强劲带动,全区产业主体仍以低技术附加值的传统企业为主,新兴产业集聚度仍显不足,产业载体存量不大。高附加值“四新”经济产业支撑有待加强,全区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占优势,品牌影响力需进一步塑造。

  (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受限制于研发风险和研发周期,辖区内多数小微企业侧重从国内外引进先进技术,虽整体上提高了产业水平,但由于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程度有限,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持续创新能力不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增长速度较慢,并且受区域资源配置影响,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要素缺乏,科技转化速度较难。

  (三)城市治理水平仍需提升

  “十四五”以来,城市的“颜值”越来越高,生态宜居环境凸显,但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差距。全区仍存在“停车难”基础配套还亟待完善,管理缺少制度性管理机制等难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压力大,部分区域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积水及汛期污水冒溢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四、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从国际看,继疫情后全球经济放缓已成为趋势,经济政治格局将发生剧烈调整,俄乌冲突影响持续外溢,世界正在经历动荡变革期,不稳定因素激增,对我区对外商贸、进出口贸易行业持续带来影响,2023年全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20.2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出口完成39.4亿元,增幅4%,进口完成80.8亿元,降幅4.4%,国际市场环境低迷,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导致我区龙头企业原油进口今年大幅下降,下拉我区进出口增速。

  从国内看,随着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适应性和韧性将延续,“多边性”更加突出,加大共商共建共享和国际合作,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我国同样存在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经贸、科技、金融等方面产业的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区近两年生产总值平均增速4.0%,比“十三五”年均增速、“十四五”规划目标分别低4.2%、3.5%,为实现产业稳定发展,仍需关注外部变化对实现《纲要》未来两年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带来的影响,为我区未来两年发展强化风险研判。

  从全区看,贯彻实施产业立区行动,加快构建“3+2+4”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持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三大经济形态为抓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商贸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两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夯实稳增长基础;探索内外贸易新路径,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持续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经济综合实力亟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城市治理水平仍需提升。当前,全区将紧跟时代浪潮,把握机遇与挑战,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后两年的工作,奋力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

  五、推进《纲要》实施的主要措施

  《纲要》实施仅剩两年的时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为引领,坚持“一站一圈两区多组团”全域发展战略,构建“3+2+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能级提升,争取高质量地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域统筹重点突破,打造现代化城区新格局

  落实“一站一圈两区多组团”全域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区。

  一是推动北站片区强势崛起。以青岛北站为核心,发挥区域“临海、连空、接地”优势,积极推进TOD综合开发,着力打造胶东半岛企业总部基地。坚持基础先行、交通优先,加快东西广场地下空间、安顺路临时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外1小时、对内30分”的畅达优势。积极推动永平路片区、北站西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以高水平规划吸引高质量投资、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楼山片区全面转型。坚持片区开发与产业招商同步推进,建设高效集约、职住平衡的胶州湾科创新城。加快推进青钢片区、碱厂片区产城融合项目,打造老工业区“腾笼换鸟”绿色发展典范样板。完成青钢工业遗存附属拆除工程,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在碱厂片区打造科创新区启动区,建成城市更新和综合开发展示中心。加快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开展土地污染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提升区域宜居宜业水平。

  三是推动世博园片区蝶变升级。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统筹保护生态基底的基础上,科学适度开发建设,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对接有实力的国企央企,加快招商引资进度,尽快确定运营主体,力争年底前启动片区建设。持续优化景区管理,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引进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游乐项目,打造优质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景区营收能力。

  四是推动城中村加快改造。按照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原则,积极破解历史遗留难题,加快剩余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调查摸底、规划编制、土地配置、成本核算等基础工作,先行启动戴家、长涧2个城中村改造任务,结合片区开发谋划好其他6个城中村改造计划,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3+2+4”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发展兴区、产业立区、改革活区、生态靓区、惠民富区、综治安区“六大行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突破发展三大经济形态。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为抓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完善总部经济配套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持续推进本地企业总部化发展,每年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5家以上。积极发展枢纽经济,发挥高铁枢纽、地铁枢纽、公路枢纽优势,整合优化物流运作体系,持续引进优质高效的枢纽型企业平台,建成TOD、智慧物流园区等功能平台20个以上。

  二是提升两大优势产业。以商贸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为重点,夯实稳增长基础。推动商贸服务业扩量提质,鼓励商贸企业设立采购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吸引高端贸易型、结算型、连锁型商贸企业集聚。引进和发展一批拥有强大品牌运作能力、具有全球视野的产业运营商,推进“李村大集”等老字号品牌出圈发展。构建高效便捷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优化“15分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力争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6家以上。做强兴华基金等平台,推动基金管理总规模突破300亿元。支持发展网络征信、科技保险、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聚焦先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三是做强四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核心领域,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中子能,塑成氢能发展新优势;围绕金属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向,打造上下游一体、环境友好、优势突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以医药药物、医疗器械、医疗健康大数据等为主攻方向,全面培育壮大上市许可持有人、销售使用商、物料供应商等产业链条,推动医药与康养融合发展。做强智能制造产业,围绕精密制造、汽车配件、海水淡化等方向,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构建资源占用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都市工业体系。

  (三)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推动“双招双引”走深走实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突出改革实效,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扩大有效制度供给,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一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审批服务新型体制机制,完善构建高效审批服务体系,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限。继续开展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增加电子证照重点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只进一窗”。加快建设城市云脑区级中心,全面整合资源要素,构建会思考、能指挥、可进化的智能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群众诉求“一键回应”、风险防控“一体联动”、生活服务“一码通城”,让城市运行更加智慧、群众生活更加便捷。

  二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运营结构,引导区属国有企业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业务板块,加强与央企、市属企业、优秀民营企业等合资合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区、世博园周边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统筹谋划企产业园区,坚持“一园一特色”“一楼一产业”,优化各园区定位,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壮大人力资源共享产业园等一批富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楼宇。

  三是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集聚、大中小企业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完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主动与企业对接,让惠企政策落到企业的口袋里、走进企业家的心坎里迅速响应企业的诉求,助力服务企业“解难题”。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充分开放、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创新审管联动机制,形成协调有序的审管秩序。更深更广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本、资源、商品、服务、数据等各种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积极性,实现创新创业涌流,市场活力迸发。

  四是打造法治公平环境。坚持以法制化为支撑,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理念,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行政审批法治队伍建设,推进行政许可业务工作规范化。打造阳光、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五是扎实推进“双招双引”。围绕“3+2+4”现代产业体系,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优秀上市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扎实开展“双招双引”。强化招商队伍专业化建设,锻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擅谈判的“招商劲旅”,每年引进过百亿元项目2个以上、过30亿元项目3个以上。健全完善招商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紧盯洽谈项目抓签约、落户项目抓开工、建设项目抓投产,加快形成“谋划一批、落地一批、建成一批、投运一批”的火热氛围。完善投资驱动的人才招引机制,靶向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团队,围绕产业发展集聚各领域、各层级优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着力推动减污降碳,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高品质改善、生态空间格局全面优化、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推广、生态文化高度繁荣,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态李沧”。

  一是持续提升生态品质。坚持以生态品质提升为核心,推动“严真细实快”作风建设,系统抓好“统筹、队伍、目标、结果”四个侧重点,紧盯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任务,持续开展“四减四增”行动,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子站周边大气防控多层防线,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落实加密监测、雨后巡查、流域综合整治等管控措施,高标准开展李村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大村河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创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行规划、城建“一把手”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土壤专项执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二是落实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培育绿色转型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让绿色成为企业信用的组成部分,让绿色成为市场竞争的要素,让绿色成为企业和李沧的品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耗和能效评价。加大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力度,扩大氢能、中子能等新能源示范应用,推动城市资源供给可持续可再生。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鼓励回收资源再利用;支持创新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等绿色改造项目建设。

  三是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实施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厉行节约等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探索建设“无废城市”。深度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普遍推行强制分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桶点升级改造,加快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加强分类收运作业。推进再生资源利用,提升可回收物投放水平,健全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自行车道和绿道建设,推动共享单车及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减少交通废气排放,推动绿色出行。

  (五)加速推动城市更新,持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系统谋划城市更新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明确项目实施计划安排,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健全城市更新多元化机制。加大招商引资,拓宽城市更新资金渠道。增强忧患意识,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人居环境迈向更高水平。

  一是高效推进城市更新。锚定道路建设工期,攻坚克难,化解征拆难题,为群众出行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力保障地铁2号线、7号线、15号线建设,加快打通唐山路等主次干道,逐步构建“主干完善、次支贯通”的路网结构。做好重点片区规划设计,有序推进片区改造工作。开发总投资430亿元的十梅庵片区,打造青岛生态创享新城。落实“一站一圈两区多组团”全域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加强片区招商,打造全流程专业化招商队伍,推动优质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李村河上游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具韧性城区。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开展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完善便民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山头公园提档升级,规划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加强城市制度化建设,实现多元共治,提升服务效能。实施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实现“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打造“事权清晰、运行高效”的执法体系。依托城市云脑系统,持续加强智慧平台建设,加快智慧审批应用场景建设,完善“一网通管”平台,实现审批服务便利化。持续做好审批事项的电子化场景上线工作,实现许可事项流程再造、材料精简、服务细化。夯实开放式楼院卫生保洁网格化管理,将网格化管理与“三长一站”模式相融合,实现开放式楼院卫生的再提升。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完善投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推进“无废城区”建设提质增效。聚力红色物业建设,打响“红管家”品牌,形成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综治安区行动。扎实推进“平安李沧”建设,树立“一切工作到网格”的理念,推动网格化服务与城市管理、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督导、考核、巡查等制度,进一步压紧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强化救援能力建设,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群众应对风险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狠抓监管体系建设,全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型数字政府建设。力争“规范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审查标准”省级试点,“一册一网一库一人”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全面提升登记注册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审查标准规范化用好促进行业发展30条措施建议,鼓励住宿、餐饮等企业打包推出一站式旅游服务,促进行业协调发展。加快推动抖音巨量引擎等183个过亿元项目洽谈签约,确保引进过百亿元项目2个以上、过30亿元项目3个以上。

  (六)健全普惠服务体系,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等方面建设,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推进实施“乐业李沧”十大行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用足用好“乐业李沧”招聘求职云平台,打造“就享家”乐业服务站试点。组建“政校企协”就业联盟,畅通产业、企业、高校、人力资源机构互通对接渠道。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建立创业助推“1+6”服务机制,提供“推-陪-引-跟”创业全生命周期式创业服务,助推创业新苗成长。设立城镇专项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大劳动监察查处力度,纠正违规单位行为及处罚力度,提升劳动仲裁争议案件处理效能。

  二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供给。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扩大公办学位覆盖面,持续提升保教质量,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通过奖补政策,推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举办托育机构,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持续提升优质资源覆盖率,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内涵质量。

  三是培强医疗健康质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医师规模,重点向基层、紧缺专业、临床重点专科等倾斜,促进医师队伍均衡发展。完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标准规范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医学人才在数量规模、专业类别、培养层次、区域分布等方面供需平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鼓励医师到基层、医养结合机构及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机构执业。探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逐步建成康复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保底层,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社会保险三层支柱体系政策,保障不同人群应保尽保,对接民政、残联及时落实低保、残疾人养老保障。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多措并举,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严格落实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聚力做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让居民更快享受便利生活。探索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新模式,凝聚社区治理合力,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持续巩固“三放两化”成果,发挥“五社联动”作用,拓宽“幸福社区”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数字李沧建设,完善城市云脑二期、物联感知项目,建成李沧区社会治理中心,提升智慧化便民服务水平。推进机关运行标准化、数字化、协同化,推进自建系统与“山东通”集成对接,全面夯实数字底座。推动“一人一号”建设。全面提升数字化审批服务效能,非涉密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加快打造温馨智慧、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六是提升文明建设质量。聚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主题主线,开展好节庆、品牌和特色惠民活动。深化推进全民阅读,丰富“悦读·悦心”品牌内容。打造“李沧手造”品牌,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创作、发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开展群众性小剧小戏创演推广,结合市民文化需求,精心创作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李沧特色的文艺作品。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加快智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开展云展览、云阅读等活动,为市民提供方便、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七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工作,系统分析文旅资源,激发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继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

  六、《纲要》调整有关建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纲要》与当前形势和国家、省、市重大方针政策衔接,增强《纲要》实施的科学性、实效性,建议对《纲要》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一)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家、省市重要决策等重要内容充实到《纲要》中

  1.建议调整《纲要》指导思想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为引领,坚持‘一站一圈两区多组团’全域发展战略,构建‘3+2+4’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发展兴区、产业立区、改革活区、生态靓区、惠民富区、综治安区‘六大行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蹚出新路,在提升宜业宜居宜身宜心品质上打造标杆,推动现代化国际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2.建议将《纲要》中“完善‘9+3+1’院士港生态体系,积极构建以创新驱动核心区为先导,以创新生活品质区、创新要素枢纽区、创新产业示范区为支撑的联动发展格局,以‘平台打造’引领动能放大,聚力打造‘院士创新特区’。”调整为“持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3+2+4’现代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为抓手,发展三大经济形态;以商贸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为重点,提升两大优势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强四大新兴产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李沧篇章。”

  3.受区域资源配置影响,文旅产业发展不具备优势,很难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建议将“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去掉文旅产业,文化体系建设内容在“健全普惠服务体系”部分体现。同时,因地区间跨区域协作推进有一定难度,建议未来将重点放在发挥好李沧区“白菜心”的区位优势,将“深化内外双向新合作”调整为“打造现代化城区新格局”。

  4.因我国暂无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的银行先例,且区县级财力难以承接,建议将“依托院士顶级智慧,构筑‘科技+金融’显著优势,争取试点设立中国科技创新促进银行”删除。

  5.建议删除“院士港”相关表述。

  6.因青岛市学分银行项目面临撤销或调整,因此区级对应的“推进区级全民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争取建立青岛市学分银行的区市级分中心”,建议取消。

  (二)调整“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指标

  因规划发展变化,院士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指标需删除。

  附件:李沧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附件

李沧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

2021

2022

2025

年目标

年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5.4

2.5

7.5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6*

25左右*

预期性

3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8左右

20.9

21.2

23左右

预期性

4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0左右

19.28

19.65

25左右


预期性

5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3左右

24.73

19.55

30左右

预期性

创新驱动

6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6.81

35.94

8*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3.1

2

预期性

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9.6

10左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8

4

GDP增速

预期性

基本同步

1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68

2.71

[12]

预期性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不掌握

不掌握

13*

约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5

4.5

4.7

5.1

预期性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100

100

100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1.6

2.6

4

预期性

15

人均预期寿命(岁)

83.57

83.61

83.59

83.65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未反数

未反数

完成市

约束性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4.48

8.3

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

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3.1

82.3

85.6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9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

25

33.3

66.6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0

全区森林覆盖率(%

16.5(未提供具体时间节点)

16.5

约束性


李沧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对《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的解读

  一、制订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李沧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加快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结合我区实际和大量调研结果,全面评估区“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客观评价规划实施取得的进展成效,总结规划实施经验做法,深入剖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形势环境变化,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由区发展改革局拟定了《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

  二、起草过程

  围绕评估工作,李沧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各有关部门紧扣《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实行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通过开展实地调研、重大问题研究、问卷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对“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价规划实施成效,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改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报告形成后,再次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三、总体考虑

  评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原则,全面评估区“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

  《中期评估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纲要》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第二部分是《纲要》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第三部分是《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第五部分是推进《纲要》实施的主要措施。第六部分是《纲要》调整有关建议。

李沧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青岛市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意见征集情况的说明

  为更好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李沧区“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我区发布了《<青岛市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于2023年8月23日-9月22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现将意见征集情况公示如下:

  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条反馈意见,意见内容:对于南王家上流、戴家社区烂尾楼处理工作应该作为世园街道重点处理项目,世园街道目前地价楼面价正是好时候,应该趁着这个时候把这个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完。

  对于上述反馈意见,当前区域将根据全区低效片区开发进度确定开发单位,统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特此说明。

  李沧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9月26日

已结束